所謂“雨生百谷”,谷雨后雨量增多,很多作物都要開始播種了,民間也有“谷雨前后,種瓜點豆”的說法,早稻、紅薯、棉花、花生等作物,都進入了種植的黃金時期。北方逐步開始了玉米的春播活動,位于榆次的大豐基地也熱火朝天的忙碌起來,翻地、下肥、鋪地膜、播種,每一步都井然有序,為之后的豐收打下扎實的基礎。唐代詩人李白在《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》中寫道:“楊花落盡子規(guī)啼。”有諺云:“清明谷雨緊相連,早稻地區(qū)種秧田。”谷雨是播種的時節(jié),人們在布谷鳥“催耕”的啼鳴中,將谷種均勻地播撒到秧田中去,播撒的不僅是谷種,更是豐收的希望,因此播種也不乏“儀式感”。
在浙江衢州一帶,農(nóng)人要在稻種籮里插一支新柳,播種后要把柳條插入秧田進水口,直到拔秧時才拔去,意在“留秧”。衢州常山地區(qū)的人們還將豐收的期盼寄托在食物上,比如吃發(fā)糕,寓意稻種芽壯根發(fā),吃豆芽菜,寓意稻種下地有根有芽。
谷雨也正值江南的蠶月。“谷雨親蠶近”,從谷雨開始,蠶農(nóng)人家便進入了采桑育蠶的忙碌階段。蠶娘如同寵愛自家孩子一般體貼入微地呵護著蠶寶寶的生長。蠶鄉(xiāng)還有“關蠶門”的習俗。清人翁澍的《具區(qū)志》記載,此時“家家閉戶,不相往來”,不僅親友鄰里往來中斷,連官府的考試、閱兵、辦案、征稅、捉盜等公事也一概推遲。
谷雨還是從事海上捕撈的漁民的“開洋節(jié)”,沿海漁民在谷雨到來的時候要舉行祭海儀式,集體祭祀海神,唱戲助興,宴飲歡呼。谷雨祭海之后,下海捕魚的生產(chǎn)活動便開始了。廣袤田間布滿辛勤勞作的身影,青翠的秧苗剛剛破土而出,在春天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,等待夏天的汗水來澆灌。